近年来,“内卷式”竞争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突出问题之一。从2024年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防止“内卷式”竞争,到2024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,再到如今的全国两会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写入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。
辛苦到头不挣钱——这是“内卷式”竞争最直接的结果。“内卷式”竞争在近2年频频成为舆论焦点,涉及的行业既包括钢铁这种传统产业,又包括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等新兴产业。
当前,钢铁行业也整体迈入减量发展、存量优化的阶段,同时也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。尤其是在钢铁需求持续下行的背景下,“内卷式”竞争在行业减量发展阶段越来越突出。如果放任“内卷式”竞争泛滥,无异于作茧自缚、自毁前程。
“三定三不要”:规范竞争秩序的关键原则
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适时提出了“三定三不要”原则,这一原则成为行业应对下行阶段的底线思维。“三定三不要”具体来说就是以销定产,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;以效定产,不要产生经营性“失血”;以现定销,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款。这一原则的提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。
长期以来,一些钢铁企业存在盲目生产的现象,往往不顾市场需求,过度追求产量扩张,导致库存积压严重,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下降。而以销定产是排产原则,这一原则的推行,促使企业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合理安排生产,有效避免了库存的过度积累,减少了资金的无效占用。
以效定产是接单原则,是将企业的效益放在首位。没有效益的产量是没有意义的。在行业竞争激烈、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,企业不能再单纯追求产量,而要关注生产的效益。通过合理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,避免生产那些低效益甚至亏损的产品,防止出现经营性“失血”,从而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以现定销则是发货原则,强调销售过程中的资金回笼。在市场交易中,企业常常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问题,这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,还可能带来坏账风险。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。企业在销售产品时,注重现金的即时回收,减少应收账款的产生,才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。
于企业而言,“三定三不要”原则是应对下行期的法宝。根据钢协的调研,执行“三定三不要”原则较好的企业,盈利情况往往较好;而执行“三定三不要”原则较差的企业,则陷入了亏损泥潭,甚至到了亏现金流的地步。这都是鲜活的经验和教训。
自律控产:行动的力量
于行业整体而言,“三定三不要”原则具体到行业行动上就是要通过自律控产破除“内卷”,引导企业从无序竞争向有序、理性竞争转变。
当然,不得不承认,从企业自身来看,产能惯性和成本压力也是影响自律控产的重要因素。钢铁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固定成本投入,一旦建成产能,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有助于分摊固定成本。如果减产幅度过大,单位产品的成本将大幅上升,企业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。此外,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使得一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,期望通过维持高产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,而不愿意主动减产。
在平衡企业自身利益与行业整体利益方面,需要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。企业首先要认识到,行业整体利益受损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。当行业陷入“内卷”时,市场供需失衡,价格下跌,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严重压缩。因此,企业应从长远角度出发,积极参与自律控产。
实际上,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——“内卷”扩产乃作茧自缚,自律控产方为自救之道。去年3月下旬,钢协发布了行业自律倡议书《认清形势 保持定力 共同维护钢铁行业平稳有序发展》;组织重点企业交流研究区域、品种自律措施;组织开展“春晓行动”,研究并发布《钢铁产量、库存、价格与效益对应关系研究》,引导企业自律控产降库存,行业供需关系实现了阶段性改善,钢材价格也实现了合理回涨,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效果,积累了推动行业形成共识、加强自律的经验。
治本之策:产能治理新机制
从中长期来看,破除“内卷”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产能治理新机制,以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。在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,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难以在短期内解决问题,需要政府、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努力,推动产能治理新机制的尽快落地见效。
政府方面,应加强宏观调控,通过产业政策关闭产能入口,打开产能出口达到严控新增产能的目的。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,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同时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,促进落后企业退出,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。
行业组织方面,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,加强行业自律。一方面,及时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,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供需数据和行业发展趋势预测,帮助企业科学制订生产计划;另一方面,要组织企业制订自律公约,建立产能监测和预警机制,对行业生产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。
企业方面,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,积极响应自律行动,参与产能治理。在自律控产的基础上,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,优化产业布局,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。一些优势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落后产能,提高产业集中度,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。同时,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开发新技术、新工艺,提高钢铁产品的含金量,以满足市场对高端钢铁产品的需求,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和“内卷”问题。
唯有打破零和博弈思维,破除“内卷”,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,才能实现真正的突围。(朱晓波)
